国外软件开发的现状(国外软件工程发展现状)

软件开发 1920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国外软件开发的现状,以及国外软件工程发展现状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1、国外钻井工程软件研发现状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国外软件开发的现状,以及国外软件工程发展现状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国外钻井工程软件研发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起国外已推出多种商业化的钻井工程软件产品。目前通用的钻井设计和分析软件主要有Landmark、DrillingOffice,这两款钻井设计软件代表了国际上钻井设计的最高水平。

(1)Landmark软件

Landmark软件是Halliburton公司开发的专业钻井工程服务软件,是一套知识集成系统,能够协助用户进行专业的分析并做出智能决策。该系统主要的功能模块包括:WellPlan、Compass、CasingSeat、StressCheck、WellCat、WellCoat、OpenWire、OpenWells、Profile、DataAnalyzer和iWellFile等。这些模块中在我国油田应用最广泛的是WellPlan和Compass,其中WellPlan模块主要功能在于对钻柱的设计和计算,其设计计算的范围包括摩阻、扭矩和钻柱水力学的计算;Compass模块主要侧重于复杂井眼轨迹的设计和分析,包括井眼轨迹设计、测斜分析、防碰扫描和最近距离计算。

(2)DrillingOffice软件

Schlumberger公司的DrillingOffice软件能够实现钻井工程设计的科学化和计算机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

Well Design——井眼轨迹设计;

Survey Editor——测斜计算;

Close Approach——防碰扫描;

DrillViz——三维可视化钻井显示;

BHA——钻具与井筒编辑;

DrillSafe——摩阻、扭矩、钻井趋势分析;

Hydraulics——水力学分析。

计算机软件发展前景

自20世纪中期,计算机技术由军事领域逐步扩展到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并迅速发展起来,可以说,时至今日,人类现代生活几乎离不开计算机技术。从广度上看,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和百姓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融入每个家庭的日常生活中;从深度来看,计算机早已不仅仅是一种计算工具,作为人脑智力的扩充和延伸,在数据通信、经济管理、工农业生产、工程设计、医疗诊断以及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软件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核心,是指计算机系统执行某项任务所需的程序、数据及文档的集合。随着计算机应用需求的日益增长、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硬件环境的升级换代,网络技术应用的快速发展,软件产业发展成为知识生产型、先导性、战略性的新兴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也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之一。近年来,软件产业也逐渐成长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加快了我国信息化建设进程。

1 计算机软件技术发展现状

(1)国外软件技术发展现状。在目前全球软件产业发展领域,美国无疑是发展最为成熟的,近年来,印度、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也比较迅速。世界各国对计算机软件技术发展都十分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国家级别的软件开发的政策,并投资了相应的人力物力。大多数国家把开发重点优先放在了对基础软件的研发以及计算机软件开发方法上。当前备受国际关注的IT前沿技术与关键技术主要有:大规模网络体系;高端计算(虚拟计算、网格计算、云计算、泛在计算);系统芯片(集成芯片);软件工程;知识处理(海量数据库和数据挖掘);高效系统;高可靠软件和系统;移动和无线通信;开放源码;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等。(2)国内软件技术发展现状。我国软件产业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起步,随着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软件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在己发展成为国家战略性先导产业。2000年中国软件产业规模达到5834亿元,到2009年达到9513亿元 ,2010年超过1万亿元。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形成了北京、上海、江苏、杭州、济南等l1个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我国软件产业在规模高速增长的同时,产业结构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软件科研和技术、基础软件和应用软件、软件应用、软件人才培养全面覆盖、产业链配置相对齐全、完整的产业结构体系。目前,我国软件产业发展正处于良性发展阶段,软件产业的规模、效益和出口额不断扩大,软件产品结构和层次不断优化,从业人员素质和水平不断提升。

2 我国计算机软件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政策层面,我国对软件技术与产业发展给予了有力的指导和扶植,经过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我国软件技术与产业规模有了长足的进步,但面对全球软件产业的迅速发展和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挑战依然严峻,目前,我国软件技术发展存在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软件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目前,我国软件业从业人员大多为从事基础程序开发、软件技术支持等方面的基础性技术人员,而对于软件技术研发具有引领作用的高层次科研人才却极为稀缺,这成为严重制约我国软件业发展的“瓶颈”。此外,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市场实际需求之间存在偏差,在国际化的竞争背景下,我国熟悉软件行业应用和国际经营的高端复合型人才缺乏,影响了软件产业规模和层次的提升。(2)软件产业核心技术缺乏。目前,我国软件技术整体的技术研发水平和研究实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非常薄弱。这导致我国软件产业在全球软件产业链中处于中下游环节,所生产的产品层次和品质处于市场的最低端,核心技术缺乏,甚至在一些关键性、前沿性、战略性软件领域还处于空白状态。另一方面,我国有不少软件生产企业依然是小作坊式的经营和运作,未引入现代企业机制,重复的进行一些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市场前景不看好的工作。此外,核心技术的缺乏不仅不利于国产软件产业的健康和长远发展,同时也对国家信息安全构成一定的隐患。(3)软件产业产品体系不合理。我国软件产业发展自起步以来,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结构不合理,缺乏龙头企业,软件产业国际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我国软件企业发展缺乏长远规化,只着眼于眼前低层次的发展,开发的产品缺乏国际市场竞争力。此外,我国软件产业和企业规模受限,虽发展迅速但未形成以产品研发为中心,以专业化服务体系为支撑的现代发展模式。(4)软件产业发展环境有待优化。多年来,在国内一直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的片面观点,对软件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和投入程度明显不足。同时在国内软件业发展中,低价倾销、恶性竞争、软件盗版等现象层出不穷,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漠视,导致企业在软件业的技术开发方面,投入不足,长期以往便形成恶性循环,软件产业的技术研发能力止步不前,目前,我国软件开发产品尚未形成多领域、多元化发展的格局。此外,我国支持软件产业基础技术研发、海外市场拓展、投融资等方面服务机制存在缺陷,不利于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技术、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制约了软件产业的国际化进程。

3 计算机软件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1)网络化趋势。网络化是信息时代的基本特征,软件产业的发展也由“以机器为中心”向“以网络为中心”的变革。随着泛在网、物联网的发展及“云计算”、“移动计算”等技术的成熟,软件网络化成为新趋势,网络化软件产品分发迅速、使用便捷、收费灵活、防盗版等特点正改变着软件的模式。(2)服务化趋势。软件服务化的一种主流模式就是元计算,它是指在高层系统软件控制下各种服务器形成一个具有计算数据处理能力的服务“环境”,被看作是下一代Internet技术发展的目标,推进了软件系统的发展趋势开始从集中的主机环境转变为客户网络结构。在此趋势下,软件服务所提供给客户的体验成为市场竞争的关键性因素。(3)智能化趋势。嵌入式系统的方兴未艾为软件产业智能化发展带来巨大机会。随之智能化的研发和应用,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了信息系统的自适能力,扩大了意识思维的领域。多媒体、数字化等信息技术促进了计算机网、通信网和电视网日趋融合,也推进了软件开发语言高级化、发工集成化的发展。(4)开放化趋势。开放化的主要表现是软件产品标准化和软件源代码开放。开放源代码软件,降低了软件技术和知识产权壁垒,为打破操作系统领域的垄断创造了条件。Linux就是一个开放式的操作系统,具有代码开放、分布式开发环境的特点。以开放源代码软件为基础发展软件产业是推动我国软件产业开放化的重要途径。(5)融合化趋势。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将推动应用软件需求的增长,传统意义上的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等“硬装备”转化为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软装备”的核心技术,促进了软件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不断深化。软件企业适应市场需要不断拓展并升级其产品领域、推进产业链和集群式发展,以形成行业竞争的新优势。

软件开发工具的现状和发展

一、软件产业的现状

(一)国外软件产业的发展

1.全球软件产品市场的营业额突破1050亿美元。在全球软件市场中,美国软件市场是 发展

最为成熟的地区市场,代表了世界软件市场与技术发展方向。

全球软件市场从1990年至今是增长趋势,但不太稳定,全球应用软件1994年增长11.7%,1 995

年增长14.5%。1993~1998年平均年增长率为12.8%,1998年的销售额可达526亿美元,其

增 长部分主要来自客户机/服务器应用软件的增长。应用开发工具1993~1998年间的年增

长速 度为14.9%,主要由于支持分布式计算而产生的对开发工具的需求的显著增长。

从产品来看,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RDBMS)、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CASE)、4GL程序设计

语言、基于PC的快速原型的开发工具、图形用户界面(GUI)测试工具、C++编程工具箱与

BPR 配套的开发工具在市场上都有一定份额,其中4G.CASE和RDBMS占有较大份额。

2.软件分类市场规模

软件及其服务业市场,大体可以分为软件产品(系统软件、支撑与工具软件、应用软件) 、专

业服务、系统集成、信息处理服务、网络服务、交钥匙系统和外包。

3.软件市场的营销方式

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采用捆绑与套装方式。

4.软件市场发展趋势

软件及信息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其原因是:

·Internet网的发展给软件发展带来了机遇;

·信息高速公路建设推动了信息服务业的增长;

·世界各国的信息化工程,促进软件市场的增长;

·电脑进入家庭,带动了家用软件、教育和游戏软件的增长。

世界软件市场的角逐已变成了全球性的竞争,软件产品的竞争也将从以新产品为中心转 变

为以服务为中心,从而服务的重要性也相应地更加突出。

(二)我国软件产业的现状

1.我国软件产业规模

我国软件从业人员有15万人左右,每年培养3.3万名软件和计算机人才,其中软件专业

人才每年增加1.5万人,软件工程师占70%,整个队伍较年轻。

软件企业约有 5000家,其中专门从事软件开发、研究、销售的企业约2000家,兼营软件 或

从事信息服务业的3000家,超过500人的只有几家,100~200人的公司有一定比例,但大部

分 属50人以下的公司。

从地理分布上,软件企业大都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沈阳等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 区,

近几年的经济发展,西安、成都、大连、福建等地的软件产业正在崛起。

从软件企业性质看,三资企业从1995年的100余家迅速增加,约占10%,国有软件企业的比 例

在降低,估计已不到30%,民办、集体和私营的软件企业约占国内软件企业的60%。

2.软件产业结构

·从事软件产品的研制和生产的纯软件企业,如中软总公司、北大方正、新天地、四通 利方、

希望电脑、用友、长城软件、浪潮商业软件公司等软件公司。

·从事软件销售的企业,如连邦软件连锁店、中软软件连锁店等,以及国外软件公司在我 国

的分公司等。

·从事信息服务为主的企业,如软件培训、维护、机时出租、咨询、信息服务等。由于 Internet

的兴起,全国已有ISP百余家。

·从事系统集成的软件企业,如深圳太极软件公司、长城软件公司等。此类企业中合资 、股

份、集体性质的迅速增长,且均有较高的人均产值和较好的效益。

3.我国软件企业的发展趋势

·软件从硬件企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运营的软件企业。

·软件企业的产品定位趋于专业化,如用友、万能、安易等财务软件公司,易宝北信、利 码

公司、启明软件公司等。

·民办和股份制企业的比例在继续上升。

·中国软件公司做外国软件公司的代理呈扩大趋势。

4.国内软件市场

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软件与服务业不断扩大主要表现在:

·1990~1993年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市场规模小,增长幅度很大;

·1994年以来,软件及信息服务业的增长幅度在20%~35%之间,高于全球软件及信息服务

业15%的增长幅度;

·应用软件的市场份额最大,信息服务市场大于软件产品市场。

5.市场结构

①系统软件:操作系统(OS)用于PC的占55%;大中型机的占3%;网络的占34%;工作站的占4

%;小型机的占4%。

②支撑软件:数据库占47%;开发工具占27%;语言13%;其它13%。

③应用软件:文字处理、电子表格、财产软件、教育软件、MIS、OA和CAD等。

文字处理以WPS的市场占有率为最高;电子表格以国产CCED市场占有率最高。

在DOS环境下,国产软件WPS和CCED占领了绝大 部分市场,但随着从DOS向Windows

的发展 ,国外企业公司的直接进入,再加上国内没能及时推出相应产品,致使市场份额被外国

软件产 品占领。

财务软件用友占33%的市场,AutoCAD占50%的CAD市场,MIS软件大连雅奇占有相当市场

份 额。

中文平台方面,希望公司的UCDOS和PWIN的市场占有率为最高,教育软件以北京科利华电

子有限公司、联想教育电子有限公司、中国教育电子公司 的产品最为流行。

6.中国软件市场特点

中国软件市场是一个具有高增长率的市场,市场需求旺盛,1995年中国软件市场增长3 8.8%,

而国际市场增长12%,1996年增长35.3%,我国信息工程的进展大大推动了市场的需求, 校园

网、企业网、MIS、OA等需求带动了市场的成长。

·我国软件的市场,美国基础软件产品为市场主流,国内软件主要集中在中文信息处理和 应

用软件方面,约占市场的40%。因此,系统软件、数据库、语言及开发工具,基本上是美国软 件

公司的产品。

·贴近中国人文化生活习惯的有关软件,多为中国软件公司的产品,以排版编辑为例,有 北大

方正、华光等软件。再者,如以用友、万能、安易为代表的财务软件;以中软BMIS、利玛 公

司的CAPMS为代表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长城软件公司、太极公司的金融业务处理软件;

中文之星、四通利方的RICHWIN、希望的UCDOS、UCWIN等在市场上都有相当知名度,

都是 中国用户所欢迎的产品。

7.我国软件产品现状

①中文DOS平台

我们国内自行开发的DOS系统有几十种,其中UCDOS、SPDOS、CCDOS、天汇、中国

龙、超 想、联想、晓军系统占有一定市场。中文Windows平台的开发厂家也有20余家,

其中以中文之 星、中文大师、RICHWIN、UCWIN、CLEEX中文X窗口为最有名。但

面临着Microsoft的PWIN的 挑战,对中文Windows平台构成了威胁。

②本地应用软件

·财务软件

我国从事财务软件开发的全国有70余家,其中以用友、安易、万能、中软财务、浪潮国 强

等为代表,微机版的财务软件已开始从DOS平台向Windows平台过渡,从单机向网络发展,

走 向与管理相结合。

·MIS和MIS生成工具有CAPMS、BMIS、CMRP2、JWMRP-2、雅奇MIS工具、

DBPRO、VISUAE MIS、QUICKMAIS及QUICKPRO等。

③排版软件:北大方正、华光、4S、科印排版。

④中文字处理软件

在中文处理方面,开发出了WPS、巨人汉卡、王码480、CCED、联想汉卡等20多种字处

理 软件,500多种编码方法,在计算机上实现的有50多种,在市场广为流行的有20多种。

⑤CAD/CAM软件

我国在CAD推广应用中,开发了一批CAD软件,如建筑CAD、机械CAD、集成电路CAD

等方面 ,并占有一定市场。

⑥病毒防治软件

瑞星、华星、KV300等产品在国内市场上占有率较高。⑦教育和游戏类软件

教育类软件产品呈上升趋势,"甲A风云"、"中关村启示录"、"官渡"等游戏类软件也深受 用

户欢迎。

软件测试在国内外的现状

软件测试以第三方的视角探讨制约国内软件发展的瓶颈和如何拓宽与加强软件测试等有关问题,作以下探讨。1、 软件测试势在必行从有关资料获悉 ,金融和电信行业,他们买的硬件设备都是顶级的,可惜软件应用这一块跟不上,导致了硬件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硬件设备低下的运行效率,造成了资源与资金的隐性浪费,实际上是国内软件在拖硬件的后腿。国内的软件开发普遍存在“重开发,轻测试”的现象,常常是在项目开发完成之后,才发现软件有严重缺陷问题,不得不全部推倒从头再来。推倒重来则意味着前期人、财、物的投入全部浪费了,既大大增加了软件的开发成本,又会因为超出了客户的委托时间,付出的代价就更高了。实践经验证明,软件测试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或者说测试应该贯穿在软件开发过程的每一个阶段。软件测试所起到的作用就是:能够确保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随时发现问题,方便开发人员及时修改。在国内对于消费类软件来说,经常出现一些已经推向市场的产品由于被发现有严重缺陷而导致大量退货的局面。而对于定制的行业软件来说,则是一再的返工、绵绵无绝期的修改和维护,既拖死了软件提供商,也耽误了客户的正常业务。这一系列现状会导致使用户对国内软件提供商失去信心,这对于正在成长的国内软件市场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捧。由于国外软件的成熟度高,开发商对软件质量的控制力度很强,所以国外软件测试外包的不是太多;不过在国外有些软件需要比较专业的质量认证,例如软件的本地化测试,就必须借助第三方机构来完成了。如微软公司,微软的产品要翻译成欧洲的 6种文字,如果是自己来做这些本地化测试工作,成本就会很大,所以外包给别的公司来做就很合适;另外还有一种情况也会外包的,例如对一些大型软件的测试,不一定每家开发商都有专业的测试队伍和测试的工具。从成本上来说,某些软件测试工作外包是经济的。相反,国内软件的成熟度比较低,软件开发商基本没有能力来做测试,这指的是专业的、职业的测试,所以从目前来说,国内软件测试的市场空间很大。”软件产品日趋复杂,这就需要相当程度的技术来安装、升级、检测和维护。因此,终端用户必须更多地依赖来自供应商的售后服务。在一些情况中,用户不仅购买产品,而且接受由卖方提供的支持服务作为一整套服务。随着中国加入 WTO,中国生产和服务领域需要更多的IT应用软件以加强他们的同外国竞争对手的竞争力。例如,制造商可利用实例推理技术、神经网络或模糊逻辑来加强其设计能力。服务领域也需要更多的IT应用和多媒体技术,使服务的提供更具弹性,且更节约成本,例如,银行和股票经纪人的在线处理能力,运输领域的电子物流安排,电信收敛和IT服务业等等。而且,政府各部门的计算机化也提供了巨大的商机。出于对软件测试行业的理解,意识到要解决国内软件应用滞后于硬件的问题,就必须提高国内软件的质量,而要提高软件质量,就必须加强软件开发过程中的测试力量,而独立的第三方测试机构正是一个市场空白点,故专业从事软件测试的机构的产生是发展的必然。2、 软件测试现状与提高目前国内做软件测试的机构,还没有发现完全商业化操作的机构 ,只是有某些政府部门下属的机构做一些软件产品验收工作;要么就是开发商临时承接的一些软件测试项目。应该说实施软件测试时遇到的最大障碍是: 一是客户的意识,二是派出的项目实施人员的素质问题。实施软件评测项目时,客户要有接受管理软件开发流程的意识。客户交给开发商一个项目,通过测试等质量掌控流程,可以将产品的质量保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准,减少后续工作的成本。但是现在很多开发商和客户很短视,觉得只要现在没有出问题,就可以了,不愿意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让测试介入的程度不深,这导致测试不完全,埋下了隐患。无论是对软件开发商还是对客户来说,忽视软件测试,必将导致上的软件开发项目越多,将来会被这些有问题的项目给拖死的概率越高。而有独立的软件测试第三方的出现,好处就是严格地掌控软件质量,减少维护成本。这不光对客户有好处,对开发商也有好处。所以一个项目,在我们实施很长一段时间,大约是半年至两年后,客户才意识到这样做是有用的。这很正常,因为软件开发一定会有大大小小的问题,包括我们评测也有一些问题查不出来。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对派出的项目实施人员的标准很高,要求既有综合素质,又要有专业素质,目前国内这种复合型的人才太少了,除引进外可以自己培养。但人才培训需要加大力度,因人才培养是要在资金和力量上投入最大的一块。其中专业素质的培训最难,因为需要实践 ,这如同医生需要临床实践一样。项目实施管理者也一样,既要有理论基础,更要有经验积累,而一个优秀的项目实施管理者重要的素质是,能在按流程做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个要求就太高了,但这又是项目实施成功的关键。国内软件业和国外相比,最大的差异就在:质量和质量控制应该是最重要的一项内容。但是,无论在消费类软件还是大型软件的测试领域,与国外相比,国内软件产品的质量掌控体系和标准都是模糊的。国内软件提供商的质量承诺,既没有相应机构的监督,质量水平也没有第三方来认证,承诺显得极其苍白而无力。可喜的是,软件测试机构在我国正逐渐成长起来,并且,它们在软件市场上的影响力正逐步得到提升。因缺乏游戏规则导致整个软件行业的市场行为不规范,并且严重制约软件行业健康成长的局面,一定会有所改善。3、 软件测试如何做从事后测试,向质量控制上转型。起初往往是受客户委托,测试已经开发完毕的软件,更多的是事后验收工作;以后逐步介入软件开发前的需求评审,以及开发时的文档评审、代码走查等等;最终发展方向就是做软件监理,但是不能不承认,目前我们与国际上通行的软件监理还有一定的距离。这样实现了从事后测试,向质量控制上转型。而美国实际是在软件规模的扩大和结构的不断复杂的情况下,开始建立软件测试制度和规矩的。美国在软件开发的起步阶段,也不会自己主动去做,是在现实的压力下,才去实施这些流程规范的。国内一定要有这种意识,意识到软件开发过程中一定要引进这些规章制度。另外,意识到了还不行,一定要实践。那软件测试如何做?为此,应构建完整的软件测试平台。该完整的解决方案,包括以下几方面:* 软件设计中的代码安全性检测;*软件实施过程中的软件配量管理;*软件质量的度量和评估、提供各种质量模型,提供软件验收依据;*自动化单元测试;*增式和非增式测试;*汇编语言的静态分析和动态测试;*基于消息的分布式系统的自动测试(支持通信协议TCP/IP、X.25、GSM、Socket OSI…)*系统级的验收测试;*嵌入式系统实时测试,支持各种和操作环境(OSE/Nucleus+/VxWorks)。 4、总结一下 软件评测只是用技术手段来监控软件产品的质量,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软件产品的水平。目前,国内最缺的是软件项目实施的高级管理人才和软件结构分析的专业人才。这种高级人才的培育制度才是最重要的,缺乏高级人才培养的后果,会影响国内软件的进程。与培养软件蓝领相比,虽然高级人才培育的时间周期长,资金投入大,但是我们一定不能急功近利,要有这种忧患意识,去做这项有长远影响的工作。这种工作不是非得要谁去做,但是我们一定要有这种意识去投入去做。日本在软件开发中分得很细,国内接日本软件外包的业务很多,但大部分只是负责一个模块。软件是个创造性的工作,变成流水线工业化生产也许有问题。在我们的软件开发中,往往技术是不成问题的,但是管理是个大问题。我们的软件企业中,各个员工意识不一样,在不同的阶段理解不一样,管理人员的素质也不一样。软件管理和测试是一个需要反复实践的过程,要通过反复的实践才能解决问题。这些问题根本不是培训大量的软件蓝领就能解决的。

国外app研究现状,两三百字即可!

1、种族差异导致东西方学者的智力、能力不同,无论哪个国家,无论何种政体下;

2、国内学者很难放弃“中华文明伟大辉煌,西方文明不过如此。他们很坏,我们要提防他们,战胜他们,而非低头、认输、学习他们”的中体西用思维。而海外中国研究者会相对客观些。

国内外低代码开发平台发展情况?

本文会分析:

国外:Mendix Outsystems

国内:牛刀  APICloud  iVX  搭搭云   氚云    简道云    云表    宜搭云等几家具有代表性的公司

其实,低代码概念由来已久,其实就是“追求少的代码量,完成最多的开发工作”,不管是开发代码的工具还是代码本身都在追求“低代码”。这里面比较难的是如何把握“功能灵活性”和“操作学习简易性”的平衡。

评价“低代码”的标准:能做什么?效率如何?(抛开这两点,都是扯淡)

一、能做什么?:主要看逻辑是如何实现的?(特别是工具侧的逻辑实现能力,用代码实现的不算,因为都可以)灵活性如何?

(1)流程图方式:例如:Outsystems是通过流程图的方式来生成逻辑代码部分,他们内部叫做“MicroWave”“NanoWave”,用来分别控制前端和后台的逻辑。这种方式采用公司较多,操作企业对于大型应用还是挺难的,画图这个事对于大应用来讲也不好操作。

(2)事件触发式:例如:iVX(国内的公司),用触发式的事件面板来控制所有交互逻辑。开发起来还是体验不错的,只有他们一家公司这么做。

二、效率如何?

这个就要看整个产品设计理念,开放程度,组件抽象,开发配套,对复杂前后台支持程度。整体来说,综合能力算上,Mendix 、Outsystems 、iVX这三家开发效率最高,如果是算细分领域,例如,就开发一个表单,或开发一个工作流系统,那搭搭云、氚云做的都不错。

下面我们看国内外的“低代码”发展情况

一、国外情况

近两年,随着各种技术整体发展(例如,5G,我不相信有技术是可以完全独立存在和发展的,特别是新技术),不管程序员如何努力,瓶颈却变成了程序员本身。对各种应用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程序员总量有限,培养难度大,应用开发周期长,应用维护成本高,这个矛盾成为了技术和市场发展的主要矛盾,“低代码”概念就是为了解决这个核心问题而生的。“风口”也慢慢指向了“低代码”这一块儿。

国外的几家低代码公司:Salesforce,Mendix,Outsystems,Appian,Joget

(1)进入时间和领域:

这些公司大都成立10年以上,有些都快20年了,这些企业基本上都是从企业应用开发开始做,重点在:表单生成和处理、工作流生成和管理、办公协作这几个领域。还有的是从更专业的企业领域进入“低代码”的,例如财务领域、HR领域、CRM领域等。

结论:低代码短时间是出不来的,要大量的积累和研发,特别是和企业的磨合非常重要。

(2)已经比较成熟:

Salesforce Appian Joget这三家都已经上市,另外两家都是估值10亿美元以上的独角兽公司。

(3)服务和价格:

都非常贵!主要服务大公司500强为主,一个license月都要几千美元。

二、国内情况

国内比较讲究“风口”,这个风口是2019年才吹过来的,所以有挺多新兴创业团队加入“低代码”阵营,也有一些“老牌的”团队转向这个市场。其实主要看他们以前是做什么的?这个对大家理解团队和能力会很有帮助。

按成立时间

老牌团队(10年以上的):牛刀(以前做前端开源框架WeX5),APICloud(以前做App开发打包工具和API模块市场,严格意义上不算低代码工具,算是开发流程管理工具,还涉及到产品、设计、代码管理、项目管理等领域,我就不细说了),iVX(之前做H5、WebApp开发工具的),活字格(利用微软的Excel开发体系,进行二次工具化)

新进团队:“各种”云,但主流都是“表单”“工作流”“协作”这三种出生为主,太新的团队,我觉得做不了这个,因为“低代码”还是研究比较底层技术的领域,太短时间积累不出来。

另外按功能分类:

(1)灵活性从高到低 (很多**云,是细分领域开发的,灵活性较差就不放进来了)

iVX   *****      活字格   ***    牛刀  ***   氚云  **

(2)对工作流支持从高到低

搭搭云  ****    ClickPaaS  ***   氚云   ***   iVX  ***   宜搭云  **

(3)对表单支持从高到低(这个上面几家都不错,可能是低代码的基础,我就不比较了)

另外,我发现iVX是低代码中比较特殊的,因为,实际上它的开发过程基本上是“0代码”环境的。开发效率和维护也比较容易,而且前身版本是iH5,口碑还不错,大家可以重点关注一下。

宜搭云,是阿里云亲生的,现在虽然刚起步,但是至少说明有巨头已经开始关注这个赛道了,大家也可以持续关注一下。

总体来说,“低代码”发展方向还是非常看好的,毕竟是解放生产力的,但是要做好难度比较大,而且需要长时间的积累。

国外软件开发的现状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国外软件工程发展现状、国外软件开发的现状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扫码二维码